1988年6月至1990年4月,习近平同志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那时的宁德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全地区9个县有6个是贫困县,经济总量排在全省最末,俗称“闽东老九”。习近平同志建立“四下基层”制度,提出“弱鸟先飞”理念,倡导“滴水穿石”精神,把工作重心放在改善宁德基础设施和人民生活水平上,下决心带领闽东百姓摆脱贫困。
日前,宁德福鼎市赤溪村,九鲤溪水潺潺,白茶园满目葱茏。村口“中国扶贫第一村”的石碑旁,年近六旬的老支书杜家住望着穿梭往来的旅游大巴感慨万千:“当年习近平同志来的时候,出村只有一条挂在峭壁上的羊肠小道。现在柏油路修到家门口,游客多了,乡亲们的钱包也鼓了,‘金融驿站’就在村里,贷款存钱都不用出村。”
“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翻山越岭来到赤溪村,为贫困山乡把脉开方,擘画发展蓝图。如今,在闽东大地呈现出一幅生产要素盘活流转、山乡旧貌换新颜的壮美画卷。”一路走来,杜家住见证了闽东山乡的嬗变。
路通百业兴:金融撬动闭塞山乡“破壁”重生
“当年去趟镇上,天不亮就得打火把出门,翻山越岭大半天。”杜家住清晰记得1984年赤溪下山溪自然村的贫困境况,交通曾是勒住赤溪脖颈最紧的绳索。
2015年,农业发展银行福鼎市支行的1.05亿元信贷资金如甘霖注入,赤溪通村公路项目破土动工。政策性金融的“开山斧”,让盘山路取代了羊肠小道,天堑变通途。
“路一通,山门就打开了。”杜家住指着村口四通八达的旅游公路说,“现在到福鼎市区只要50分钟,上海、浙江的大巴都能直接开进来。”这条路不仅连通了赤溪,更打通了九鲤溪与霞浦杨家溪的旅游通道。
路通百业活。2016年,农发行再授信4.2亿元支持太姥山赤溪景区建设,该项目用信8100万元。
金融作为美丽经济的“孵化器”,让乡村旅游道路蜿蜒伸展、古街水渠重焕生机、摆渡码头迎来送往。
“路修好了,游客多了,我的农家乐从两张桌子扩到了两层楼。”村民黄步和在自家“茶农民宿”里忙得不亦乐乎。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与赤溪村视频连线,对大家脱贫致富给予肯定,祝愿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总书记的连线既是肯定,更是动员令:“滴水穿石”重在韧劲,“弱鸟先飞”贵在主动。
2017年,福建省第一个普惠金融标准化示范点──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农村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点正式揭牌,村民吴敬早夫妻被聘为福鼎农信联社的乡村金融助理,负责服务点的日常运作。
福鼎农信联社党委书记陈良寅回忆,该示范点由原赤溪小额便民点改造而来,在提供基础支付服务、人民币现金兑换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情况和实际金融服务需求,新增了农户小额贷款需求预约登记、外币兑换需求预约、保险购买及理赔需求预约登记、农村电商、农户信用信息收集建档等业务。
在吴敬早的记忆中,流动服务车进村、背包银行深入田间地头等方式,不但使贷款受理、开卡、建立信用档案、破损严重的残币兑换等业务都能不出村办理,更拉近了金融与村民的距离。
2019年11月,宁德获批创建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原宁德银保监分局组织“垄上行+线上行”轻骑兵队伍,进村入户宣传普及,深入偏远山村、海岛等区域,形成多形式、广覆盖、全方位的宣传网络。
近日,在赤溪村普惠金融服务点,办理“渔排养殖贷”续期的村民沈神安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以前取钱要翻山去镇上,现在走几步路就行。”
目前,福鼎已建成100%覆盖乡镇的银行网点网络,铺设普惠金融服务点、“金融驿站”数百个,流动服务车穿梭阡陌,真正实现“群众生活在哪里,金融服务就跟到哪里,金融守护从未缺席”。
在赤溪村通往下山溪的路上,“中信路”的石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2021年,中信集团驻闽各单位自发捐赠206万元给赤溪村,部分善款用于修建道路,剩余金额用来创办宁德市忠兴奖学公益社,累计26名优秀毕业生、5名优秀教师获得嘉奖。
“百年大计,教育为基。中信银行对乡村人才培育的资助,如春日暖阳温暖着乡村学子的求学路,点亮了乡村发展的希望,这份恩情我们永记于心。”赤溪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吴贻国表示。
金融活水浇灌下,如今的赤溪村蝶变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民宿、餐饮、旅游商贸蓬勃兴起,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4年的166元跃升至2024年的近4万元。
杜家住(右)向福鼎农信联社金融助理回忆赤溪村往事。庄艳秋/摄
要素活产业旺:产权流转激发内生动力
过去,赤溪村满山的好茶、竹木、闲置农房,因缺乏有效权证和流转渠道,难以变现为用于发展的资本。
“守着‘金山银山’,却为几千元生产资金发愁。”茶农杜家然道出了昔日窘境。
2021年9月,福鼎市农村生产要素流转平台正式上线运行,该平台是福建省首个集中统一的生产要素流转融资平台。
“确权、评估、登记、融资、流转、交易”功能彻底激活了“沉睡资产”。
这些年,福建金融监管局重视数字乡村建设,指导辖区银行保险机构以数字化建设为抓手,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效,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指导银行机构积极融入地方政府农业产业化信息平台、农村要素流转平台、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村级经济组织“三资”平台、乡村治理平台等涉农信息平台建设,促进农业农村管理数字化、规范化、便捷化,并配套提供支付结算、融资等金融服务。
杜家然成为首批受益者。他说:“我用15亩茶园的经营权做‘抵押’,3天就在信用社拿到20万元‘茶园贷’,设备更新、请人工的钱全解决了。”指尖轻点,资源变资本,梦想照进现实。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末,该平台累计盘活融资35647笔,金额高达102.64亿元;撮合流转交易302笔,金额3.05亿元。
2022年,原宁德银保监分局开展“四下基层”活动,从党的建设、廉政建设、风险防控、金融服务四个维度,以点题方式动员干部发扬“四下基层”工作作风、“久久为功”的闽东精神,到基层一线调查研究、宣传金融政策、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当年,该分局累计下基层67人次,调动起干部下基层调查研究的积极性,上报相关调研数篇……
福鼎金融监管部门推动开发全国首个县域农村生产要素流转融资平台,并以溯源平台产生的信息、数据、资金流等,创新白茶信贷产品,增加对茶产业的信贷投入、推动贷款利率下降。
“想扩大生产,没抵押物银行不敢贷;想打品牌,消费者又怕买到假茶。”赤溪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杜赢曾为此焦虑。
关键时候,金融科技亮出“组合拳”。“白茶大数据溯源平台为每一片茶叶发放‘数字身份证’,全流程记录种植、加工、流通信息。”福鼎金融监管支局局长林森介绍。
福鼎农信联社据此创新“福茶溯源贷”——茶农凭平台信用数据即可获贷。
“以前求人担保,现在数据替我说话。”杜家然通过手机申请,20万元贷款次日到账。
截至2025年5月末,该产品已投放2769笔,余额超5亿元,利率较普通贷款低近1.5个百分点。
“两大平台数据共享,形成强大‘金融数据仓’。银行精准画像,敢贷愿贷;茶企凭信用扩张,提质增效,实现金融与产业的‘双向奔赴’。”林森介绍。
金融活水持续滋养下,福鼎白茶品牌价值突破百亿元,涉茶贷款余额达70.3亿元,串联起38万涉茶群众的共富梦想。赤溪村口“白茶一条街”茶香四溢,电商直播间订单不断,小小绿叶真正成了“黄金叶”。
从茶园、渔排到闲置农房,曾经凝固的乡村资源在金融催化下奔涌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信用变黄金:普惠阳光浇灌绿色沃野
福鼎市深耕信用体系建设,打造70个普惠金融信用村、5个白茶信用产区、7个海上信用渔区。
福鼎市硖门畲族乡柏洋村党委书记王兆品深有感触:“评上信用村,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手续简化。农业银行3000万元贷款支持我们建起乡村振兴大酒店,村集体收入翻了几番。”
2022年,该村文化旅游区成为宁德市首批金牌旅游村试点村,重点打造旅游业态发展项目。福鼎恒兴村镇银行为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申请免抵押授信200万元,用于改造经营旅游村,进一步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柏洋村在30年间完成了从“家家竹木屋、顿顿揭锅难”到“家住别墅、出门高速”的变化。
在福鼎,全国首单红树林蓝碳保险在这里落地,水稻、渔船保险覆盖率超80%,为栀子、黄鱼等特色产业定制专属险种。
中国人寿财险福鼎支公司负责人周宇表示:“农业靠天吃饭,保险就是定心丸,让农民敢投入、敢发展,筑牢风险保障的堤坝,为特色产业兜底撑伞。”
行走在今日福鼎,赤溪村的旅游大巴满载欢声笑语,柏洋村的别墅群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白茶山间物联网设备闪烁科技之光。
林森表示:“我们时刻牢记总书记嘱托,把金融服务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山乡的每一寸渴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