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中,中国大地涌动着变革的浪潮。1985年11月28日,新中国首家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挂牌成立。这家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工作时亲自推动成立的金融机构,是中国金融史上的一次重大创新,是中国金融早期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
1985年,开业时的厦门国际银行总部大楼。
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继续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厦门国际银行始终牢记嘱托,历经四十年的积淀发展,与厦门经济特区共同成长,走出一条中外合资银行在本土生根、发展后回归中资控股、并不断发展壮大的成长之路。
如今的厦门国际银行已从昔日的“试验田”,成长为当下“双循环”格局中的重要枢纽。其华侨金融业务独树一帜,资产规模已突破万亿元,作为国内城商行中唯一一家在港澳均拥有全功能附属商业银行的机构,持续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服务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奋力书写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时代答卷。
大胆试
潮起东南,金融改革开放的先行者
改革开放伊始,境外资本纷至沓来,特别是港澳地区华侨华人企业成为在大陆投资经商的主力军,亟需有一家能够为其配套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彼时的国有银行体系以服务体制内经济为主,无法完全满足外资企业和外向型经济的基本金融需求,金融改革开放势在必行。正是在经济改革、对外开放以及金融制度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外合资银行顺理成章地被推到了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综合考虑到福建省的地理区位和特殊优势,有关决策层大胆尝试了一条更具中国特色的路径:在厦门经济特区直接引入侨资成立合资银行。
最终,在众多候选机构中,印尼爱国华侨李文光先生作为外方合资者入选,其通过旗下的附属机构香港泛印集团有限公司与中方的中国工商银行福建省分行、福建投资企业公司、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公司合资成立了厦门国际银行。
这背后蕴含着三重破局逻辑:一是,借助福建及厦门的“侨乡”身份,拥有血缘、地缘、语缘等优势的大量闽籍华侨成为助推金融改革开放“润滑剂”;二是,以“国有主导+侨资参与”的模式,实则是为改革设置“双重保险”:既利用侨资突破体制束缚,又通过国有资本防控风险;三是,外方以泛印集团通过旗下的泛印国际财务有限公司和澳门国际银行两家公司的全部股权以及部分现金入股,开创“以股权换管理经验”的先河。这种设计使厦门国际银行成为特殊历史阶段的“政策接口”:既规避了直接引入外方资本的敏感性,又以华侨资本为跳板,实现了中国银行业与国际规则的初次接轨。
成立后的厦门国际银行亦走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前沿,勇于先行先试。为顺应金融体制改革中对建立和发展多形式金融机构的要求,该行于1991年引进亚洲开发银行及美国、日本金融机构参资入股,是国内第一家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银行,与国际银行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接轨。同时,率先实行自负盈亏、职业经理人和招聘合同制等市场化运作机制,为后续中国银行业的商业化改革提供了样板。
大胆闯
勇立潮头,金融创新与服务的弄潮儿
如果说“试”是审慎破局的初步探索,那么“闯”便是厦门国际银行在金融领域突破与全面拓展的生动实践。四十年历程中,厦门国际银行发扬“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开拓创新精神,在金融产品与服务领域创下多个国内“第一”,可以说是对外开放与金融创新的探路者和践行者。
“希望厦门国际银行越办越好,希望厦门特区进一步发展与港澳、与海外朋友的友好往来,并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合作。”初创之际,厦门国际银行便牢记殷切嘱托,为人民群众及经济社会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厦门国际银行开业初期的营业场景。
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外资企业进入厦门投资发展,厦门国际银行先后为厦门松下电子、建松电器、林德叉车、林德气体等大批外资企业提供了优质的国际结算和融资服务,国际结算业务量曾长期位居厦门银行业前列。厦门国际银行在国际结算业务上的精益求精,对促进厦门经济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集结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的若干优势,厦门国际银行既充分发挥了外资银行经营管理独立、激励机制灵活、风险管控严谨等优点,又在四十年本土化中契合了国内的商业文化和客户偏好,找到了一条中西文化和体制、机制交融的非典型发展之路。
早在开业之前,厦门国际银行便已和美国高盛公司建立业务合作关系,还同美国、日本多家银行进行洽谈。
20世纪80年代,从香港引入楼花按揭产品,成功为当时的厦门第一高楼海滨大厦等项目提供按揭贷款,助力人民群众“居者有其屋”。
1986年底,参与承销我国第一座跨海公路大桥——高集大桥(后更名为“厦门大桥”)的首期债券,助力厦门跨岛发展。
1988年,发挥国际结算业务优势,率先疏通祖国大陆与台湾地区之间的汇款路线,提升两岸资金汇划的效率,同年试办部分人民币业务,成为国内首家获准开办人民币业务的外(合)资银行。
1992年,通过股权投资吸引知名跨国公司ABB落户厦门,成为特区招商引资的经典案例,展现了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深度融合。
2001年,成为国内首家通过国际结算业务ISO9001认证并实现完全集中化处理的银行,奠定了跨境金融业务的领先地位。
2002年,获准经营国内居民外汇业务,成为首家获得此类业务牌照的外资银行;并于2004年成为首批获准开办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的银行和首家开办全面外汇业务的外资银行,进一步拓展了外汇业务的边界。
在国际化战略的推进上,厦门国际银行同样展现出了“敢闯”的精神风貌。在2013年成功改制为中资商业银行后,该行更是紧抓国家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的政策机遇,努力朝着国际化、综合性、多元化的经营目标迈进。其中,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是,该行在2017年成功收购由闽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倡办、且拥有香港全牌照银行资质的集友银行,不仅强化了国际化战略定位,更深化了境内外业务的互补和协同效应。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成立的7家中外合资银行仅有厦门国际银行一家存续至今,并发展为总资产过万亿、在港澳及北京、上海、广东、福建、浙江拥有超过150家分支机构的国内主要城商行。如今,厦门国际银行已协同澳门国际银行、集友银行构建起“以内地为主体、以港澳为两翼”的战略架构。这一战略架构的形成,也为厦门国际银行持续助力国家“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三地机构联动打通“赴港+赴澳”跨境发债双通道,构建闽港澳“并船出海”跨境发债机制,成为企业赴澳发债的首选银行机构。截至2024年末,厦门国际银行累计助力超100家企业发行境外债超1800亿元,成为链接全球资本的重要纽带。
自主改
侨海扬帆,金融制度型开放的践行者
我国有6000多万海外侨胞,他们心系祖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厦门国际银行及澳门国际银行、集友银行与“华侨领袖”陈嘉庚、爱国华侨李文光渊源深厚,具有浓厚的华侨“血缘”优势。面对全球化的新变局,厦门国际银行通过标准引领、管理革新、业务创新和构建生态的“自主改”探索,将华侨金融从区域性探索升级为制度型开放的全国性范本,为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
考虑到华侨金融长期面临服务碎片化、标准缺失的痛点,2021年,厦门国际银行创新提出发展华侨金融战略,并率先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规则体系。该行于2024年1月获批服务业最高层级的国家级试点——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成为福建首个获批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的金融机构,该行不仅由此成为福建首个拥有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的金融机构,还标志着其华侨金融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迈入新阶段;同年6月,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了由该行牵头,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厦门银行、泉州银行、梅州客商银行及广东华兴银行共同研究制定的我国银行业首份华侨金融服务团体标准,开拓性地为银行业建立一套可供参考的华侨金融服务统一标准。此外,该行还在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举办第一届华侨金融论坛共探前沿趋势,并在2023年金融街论坛发布《华侨金融发展研究报告》,系国内外首次对华侨金融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
为进一步深耕华侨金融,厦门国际银行重构组织基因,设立与之匹配的管理架构。2022年以来,该行已在三地机构总行及各大境内分行成立华侨金融专营部门、华侨金融特色支行,构建了总、分、支三级管理体系,专门负责华侨金融业务的营销管理和发展推动,不断延伸华侨金融服务触角。
在业务创新方面,厦门国际银行在科技赋能下,面向华侨华人企业跨境采购、销售、投资、筹资和财务管理五大场景,推出华侨金融数智平台“跨境e站通”,截至2024年末业务发生额突破1300亿元。同时,推出华侨金融特色板块“侨心梦想+”,以体系化的产品为基础,通过侨心贷、华侨贷、侨康贷、侨税贷、侨安贷、侨抵贷等一系列特色信贷产品及服务,为华侨华人提供针对性的资金支持;针对侨胞推出专属银行卡——侨心卡。截至2024年末,该行已服务涉侨客户超9.7万户,华侨金融业务量超2150亿元,同时跨境金融业务余额约450亿元,较上年增幅超100%。
依托深厚的侨资背景和与生俱来的华侨基因优势,厦门国际银行还与各地各类涉侨机构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其中多家分行担任侨商会会长、副会长单位,联动建立起特色化的“华侨金融生态圈”。截至2024年底,已触达超160个涉侨机关组织和团体,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超30份,意向授信金额超1000亿元,广泛联系和服务侨校、侨企、侨商和华侨农场。
回望厦门国际银行的四十年发展历程,通过一路“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厦门国际银行不仅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发展,更为国家金融业的开放与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厦门国际银行将继续牢记嘱托,以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充分发挥华侨金融、跨境金融特色,继续加强与港澳、海外朋友在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的合作,以高质量发展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奋勇争先!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