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至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今后五年我国发展指明了方向与路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金融监管工作实际,研究部署贯彻落实措施。
受访业内专家认为,“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阶段的重要五年,金融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必须在服务实体经济、防控系统性风险、深化改革发展等方面主动作为、精准发力,为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提供坚强支撑。
推进金融强国建设
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本次扩大会议强调,要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推进金融强国建设,为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贡献更多金融力量。“加快推进金融强国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金融体系需在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风险、深化改革与科技赋能等多维度协同发力。”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十五五”期间,金融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其根本宗旨在于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从而更好地完善和发挥资源配置枢纽的功能。“十五五”期间,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望进一步深化,通过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重点领域,以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更加有效地服务国家战略。消费和科创有望成为“十五五”期间精准发力的重要抓手,也是金融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方向。
娄飞鹏进一步阐释,金融强国建设需以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为根本,重点在科技自立、结构优化、开放升级与制度创新等方面突破。在具体落地上,他建议通过科技创新再贷款、科创债等工具,精准支持集成电路、工业母机、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卡脖子”领域。持续扩大对小微、“三农”、新市民的信贷支持,提升信用贷产品审批效率。推动绿色金融转型,支持环保产业升级与“双碳”目标实现,绿色信贷持续扩容。拓展养老金融体系,推动第三支柱养老金产品丰富。依托大数据、AI提升风控与服务效率。”
筑牢金融安全底线
健全风险防控长效机制
本次扩大会议强调,要履行好防风险首位主责,不断健全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的体制机制,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娄飞鹏表示,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与房地产高质量发展,是“十五五”时期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两大核心重点。金融业需要履行防风险首位主责,构建“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早纠偏”的闭环机制。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需要持续推进“兼并重组、减量提质”路径。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扩围增效,推动机制常态化、标准化,支持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协同化解,强化中央与地方协同,推动隐性债务“控新化旧”,严控新增隐性债务,优化债务结构。
“十四五”期间,化解三大重点风险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董希淼认为,预计“十五五”期间,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稳定房地产市场和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将持续推进,加强地方金融组织监管将常态化,从而维护市场秩序,加速风险出清,保证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同时,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 数字化手段有望在金融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中发挥重要作用。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教授锁凌燕表示,下一步,要更为关注的是完善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的长效机制。不仅要避免监管真空,还要更加积极地加快完善数据标准和信息平台等监管基础设施,推动数据共享,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与发展,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引领和保障企业创新、发挥经营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保险企业实现差异化、内涵式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更好防范化解风险。
扛牢强监管严监管政治责任
持续强化“五大监管”
“十四五”期间,根据中央金融管理体制改革部署,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推行一系列监管改革措施,包括实施“五大监管”、建立“四级垂管”架构、实施差异化监管政策以及构建“大消保”格局等。这些举措对于提升金融监管效能、防范金融风险、解决金融消费领域的民生痛点、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已取得积极成效。
本次扩大会议再次强调,要扛牢强监管严监管政治责任,持续强化“五大监管”,不断增强金融监管的前瞻性、精准性、有效性和协同性。董希淼表示,“五大监管”旨在对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实施全流程、全链条的监测预警,从而更系统、精准地防范风险。中央、省、市、县四级垂直管理架构,特别是县级监管支局的设立和强化,极大地延伸了监管触角,提升区域性风险防控能力。金融监管总局牵头构建的“大消保”工作体系,致力于对金融消费者权益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保护。在“大消保”格局下,金融消费者投诉回应和纠纷解决的效率得到提升,多元化调解机制成功化解大量纠纷。同时,金融消费者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也在逐步增强。“这一系列监管改革举措,其核心逻辑是推动金融监管向‘主动预警、全面覆盖、精准施策’转变。这些改革不仅优化了货币政策、监管体系、提升了宏观政策和金融监管效能,也为金融业稳健发展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方面,‘五大监管’和‘四级垂管’增强了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差异化监管和‘大消保’格局则直接推动了金融服务质效提升和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他强调。
当然,金融监管是一项持续的动态工程。娄飞鹏表示,当前监管在“前瞻性、精准性、有效性、协同性”方面已取得进展,但仍有提升空间。在前瞻性上需构建基于AI的宏观审慎压力测试模型,提前识别新质生产力融资链条中的流动性错配与期限错配风险。在精准性上推动监管科技深度应用,实现对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实时数据穿透与异常行为智能识别。在有效性上强化罚单执行闭环,推动全链条落地,避免“罚而不改”。在协同性上深化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财政部的政策协同,统一监管标准,打破“数据孤岛”,实现跨部门风险信息共享。
展望后续,董希淼认为,未来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和金融产品的日益复杂,金融监管仍需在数字金融监管、跨境金融风险防控,以及进一步提升监管科技应用能力等方面不断深化和完善。
围绕七大目标
持续提升经济金融适配性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十五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七大目标。包括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温彬认为,七大目标在指导原则上充分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障”,从而“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
基于上述七大目标,本次扩大会议提出,要紧紧围绕全会提出的“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统筹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持续提升经济金融适配性。
聚焦于此,娄飞鹏结合五篇大文章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表示,科技金融上引导银行、证券公司通过贷款、股权投资、资本中介等多路径服务科创企业。绿色金融上推动绿色金融标准与国际接轨,探索碳金融衍生品试点,支持新能源、储能、氢能等产业融资。普惠金融上推广数字化产品,深化服务模式创新,提升首贷户覆盖率。养老金融上加快个人养老金账户产品货架建设,鼓励保险、理财公司开发长期限、稳健型养老产品,推动养老产业REITs试点。数字金融上推动金融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国家级金融数据安全与共享平台,防范算法歧视与数据滥用。
锁凌燕认为,保险业应积极找准“保险姓保”的着力点,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人群的个性化、多样化以及不断升级的保险保障需求,在完善覆盖新市民、新业态群体、老年人口、学生儿童等特定群体全年龄段的包容性保险产品体系,通过积极的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借助数字化技术提高服务质效,拓展对长尾市场的业务覆盖。特别是,要注重通过风险前置管理与动态建模,构建“预测-干预-保障”的主动风险管理体系,助力保险业从“被动赔付”走向“主动减损”,进而提升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福建金融"官方微信
                                
闽公网安备:350008990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