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山巍巍,闽水泱泱。从闽北一隅到八闽大地再到推广全国;从最初225名科技人员下乡,到如今庞大的“三农”服务队伍,再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金色名片”——科技特派员制度,凝聚着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与深邃思考,在二十余年的探索前行中,为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写下了生动注脚。

闽北大地(章盛德/摄)
“派”,寓意着使命与担当。当科技人才被“派”往田野,知识与创新的活水,便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最需要的根脉。
支持科技特派员,就是支持农业的未来。作为服务“三农”的国家队和主力军,福建农行将支持科技兴农视为己任,与科技特派员同向而行、与农业龙头企业相伴成长,与科研院校深度合作,伴随着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展历程,用金融服务的涓涓细流,滋养着“科”字号的种子在八闽大地生根、发芽。
源起:一次问计于民的探索
回溯20世纪90年代末,闽北农业重镇南平正经历着转型的阵痛。粗放的农业经济模式步履维艰,1998年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更是雪上加霜。农业如何发展、农村何去何从、农民怎样增收?“三农”难题严峻地摆在眼前。
出路在哪里?1998年10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深入南平调研,为破解“三农”难题开出“药方”,播下了科技特派员的“种子”。1999年2月,南平市选派首批225名农业科技人员下沉到生产一线,为农民送去最急需的科技服务。
科技特派员制度由此开创先河。这些带着任务和责任的科技特派员长住在农村,手把手教农民掌握技术,心贴心解生产难题。他们不仅推广了农业科学知识,培养了一大批乡土技术人才,更引导农民运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变革生产方式,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2002年,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再次开展专题调研后,于《求是》杂志发表《努力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福建省南平市向农村选派干部的调查与思考》一文,对南平科技特派员的做法进行总结评价,指出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的有益探索”。

《求是》杂志版面
赋能:从“点滴灌溉”到“生态润泽”
科技成果要从实验室走向田野,离不开金融的灌溉。在科技特派员制度发展的初期,福建农行便敏锐地捕捉到科技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的资金需求,率先破题。

福建日报版面
2000年至2002年间,福建农行累计为南平地区烟草、乳业、畜牧业等8家科技含量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放贷款13.18亿元,为科技成果的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第一桶金。2003年6月,福建农行与福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福建农林大学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并给予3亿元授信,从源头上支持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创新。2007年4月,为莆田市闪兴特种鱼养殖技术研究所提供授信支持,发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190万元,支持开展特种鱼养殖技术研究。

2023年4月,农行福建分行与福建农林大学再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李景成/摄)
随着科技特派员制度从南平的“一地萌芽”,到福建的“全省开花”,再到全国的“遍地结果”,单一的信贷模式已难以满足多元化的需求。如何打破传统藩篱,建立起更精准、更高效的服务体系?
福建农行开始了探索突破。2017年,福建农行在武夷山为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量身定做“大师贷”,开启了针对特定人才的专属金融服务探索。2020年,南平农行与南平市科技局、地方金融监管局携手,签订《科特贷合作协议》,由政府出资设立风险补偿金,农行则按10倍规模提供贷款。通过“政银”联动,为科技特派员群体增信,破解了融资担保难题。

大师贷发布会 (叶水莲/摄)
这场由点及面的金融创新,在2024年达到新高度。福建农行正式推出“科特e贷”专属信贷产品方案,下设5个子产品,以纯信用、低利率、高效率为特点,将最高授信额度提升至1000万元,实现了对高科技人才、乡土专家及其服务对象的精准覆盖,这标志着对科技特派员的金融支持,完成了从单点扶持到系统集成的跨越。截至2025年6月末,福建分行“科特e贷”已授信217户,贷款金额达1.22亿元,支持的特色产业遍及对虾养殖、果蔬育苗、水稻种植等多个领域。
在南平浦城县,再生稻种植大户周小荣在扩大种植规模、引进新农机时曾面临资金难题。得知情况后,农行浦城支行迅速行动,凭借其科技特派员的身份,为其发放了30万元的“科特e贷”。“这笔钱真是及时雨,有了新技术、新设备,今年的收成肯定差不了!”周小荣信心满满。

为再生稻种植大户周小荣办理“科特e贷”产品(占晓旋/摄)
在龙岩连城县,养兔大户罗福强的公司是省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2024年初,正当他为扩大规模的资金缺口发愁时,农行客户经理主动上门,为其开辟“绿色通道”,迅速办理了50万元的“科特e贷”,解了燃眉之急。
在三明沙县,全国最大的蝴蝶兰生产基地之一的掌舵人宋彩凤,拥有自己的“种业芯片库”和多项国家植物新品种权。当她计划升级实验室、加速新品种研发时,一笔授信额度50万元、随借随还的“科特e贷”,让她的科研团队得以心无旁骛地投入育种攻坚战。如今,由她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品种已在省内外多地落地开花,带动了30多户花农共同致富。
从支持龙头企业,到服务专业合作社、研究所,再到精准对接每一位科技特派员和他们所服务的农户,一张覆盖全面的金融服务网逐渐织就。
创新:从“一时输血”到“长久造血”
从“一时火”到“一直火”,关键在于机制的不断创新,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2019年,南平农行创新推出“党建+金融科技特派员”模式,在武夷山的茗川世府生态茶叶合作社设立工作站,在党建、融资、产业等多方面提供支持,并首创了“合作社社员星级贷款制度”,根据社员的信用、经营等情况进行差异化授信。

南平农行为金融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授牌 (宋骁寒/摄)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赴南平武夷山燕子窠生态茶园考察,强调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为科技特派员工作注入了更强大的动力。南平农行牢记嘱托,创新“金融助理”模式,邀请建阳区乡土科技特派员黄世建、浦城种粮大户马芳华这样的“田秀才”“土专家”担任金融助理,发挥他们了解农村、农情的优势,向农行推荐有需求的优质农户,有效打通了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除了模式创新,农业银行还注重“扶智”与“育才”。2024年11月,福建农行邀请首批中国制茶大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最美科技特派员”刘国英先生交流分享推进“三茶”统筹的匠心之路。如今,金融科技特派员和金融助理服务团队驻村指导、开展人才培训、普及金融知识已成为常态。近三年来,全省农行共建成三农金融讲堂2311个,邀请行业专家、农科院研究员、科技特派员、非遗传承人、金融专业人才等开办1674次讲座,覆盖2万人次,助力打造一支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人”队伍。

在第三期福建农行大讲堂中,“最美科技特派员”刘国英分享推进“三茶”统筹的匠心之路 (苏炳秋/摄)
为了从根本上保障对农业科技的金融供给,2024年4月,福建农行与福建省科技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未来三年将提供不少于1000亿元的意向性融资,开启“科技+金融”银政合作的“直通车”,让金融活水更顺畅地流向最需要的地方。

战略合作签约暨科技金融推介会 (李景成/摄)
“金融活水”长流不息,“科技兴农”号角催人奋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福建农行将继续以坚实有力的金融支撑,滋养八闽沃土,与万千科技特派员一道,共同将乡村振兴的壮丽论文,书写在希望的田野大地上。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福建金融"官方微信
闽公网安备:3500089900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