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金平:谱写金融强国建设壮美篇章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时间:2024-09-26 20:50

  历史潮流奔腾向前,巍巍巨轮行稳致远。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即将迎来又一个光辉璀璨的历史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从1949年10月1日出发,75年风雨兼程,75载砥砺奋进,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新中国走过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金融业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历经风雨洗礼,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从蹒跚学步到阔步前行,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演绎了一部气势恢宏的壮丽史诗。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金融领域改革发展蹄疾步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金融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显著提升,统筹发展与安全更加均衡,金融双向开放稳步前行。每一步跨越,都镌刻着中国金融发展的坚实足迹;每一分成就,都闪耀着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独特光辉。

  回首来时路,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宛如一幅壮美画卷徐徐展开。展望新征程,新时代金融业在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上加速奔行。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

  ——我国金融管理体制改革旗帜昭彰,引领着我国金融业向着更高质量、更有韧性的方向发展,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伴随着新中国75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之势,我国金融业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改革发展航程。舟行万里,操之在舵。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金融业走过的蝶变之路,关键在于党中央领航掌舵,与时俱进推进金融管理体制改革。

  回溯我国金融管理体制变革的历史脉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螺旋上升的轨迹。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一统”管理,到改革开放后金融监管的正式确立,再到分业监管体制的形成,直至今天“五大监管”体系的构建。每一次跃迁都是对时代机遇与挑战的积极回应,每一次变革都引领着中国金融事业航船,顺应时代之潮,抵御风浪之险,驶向建设金融强国的星辰大海。

  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前,我国金融管理体制呈现出鲜明的大一统管理特点。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人民银行成为统一的、单一的金融监管机构,集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和金融经营职能于一身,具有高度集中和统一的特征。

  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如同一股强劲的暖流,激荡着中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我国金融业迎来翻天覆地的变革。1979年,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后改为中国建设银行)相继重现江湖,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应运而生。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金融监管体系逐步完善。1983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标志着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了从“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向专司监管主体转变的历史性进程。随着改革的深入,金融立法不断完善,国务院相继颁布《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和《银行管理暂行条例》,为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1992年党的十四大胜利召开,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开启了我国金融管理体制改革新的篇章。1992年至2003年间,我国先后成立了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和中国银监会,形成了“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格局。这一时期,《证券法》《保险法》《银行法》等基本法律相继出台,为金融监管提供了法律依据。这种分业监管模式在当时历史时期,顺应了不同金融业态发展特点,为中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开拓进取,努力把握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持续推进我国金融事业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进一步深化金融管理体制改革,奋力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2017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作出“加强金融监管协调、补齐监管短板”等重要部署。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统筹金融监管,此举是对此前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调整和升级,使分业监管体系下的协调配合更加深入。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将中国银监会和中国保监会的职责整合组建中国银保监会,保留中国证监会,并且对不同监管机构的职能进行了调整优化。这些改革措施对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整体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年3月,我国金融管理体制改革迎来新的里程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决定组建中央金融委员会、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同时调整金融管理部门职责。这一系列举措无疑是对我国金融管理体制的重大调整和优化。此次改革的核心是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为金融治理效能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通过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调整优化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监会职责,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改革,深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将能够更好地压实监管责任,消除监管空白,强化对所有金融活动的全方位监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立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对进一步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为我国金融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指明了方向,为加快推进金融强国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

  这场改革的意义不仅局限于监管体系的重构,更是党中央对中国金融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和前瞻性布局。中国正在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金融监管之路,这条路既汲取了国际经验,又立足于中国实际;既注重风险防控,又强调服务实体经济;既强调监管协调,又保持了各监管机构的专业本色。

  在这场金融监管的变革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金融管理体制的完善,更是一个大国金融体系的成长。在新的金融管理体制下,中国金融业将以更加稳健的步伐,向着更高质量、更有韧性的方向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我国金融行业沿着党中央指引的方向,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构建起强大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活力竞相迸发。

  改革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金融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金融工作要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金融领域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取得了重大成就。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金融体系日臻完善,金融机构实力显著增强,金融市场焕发勃勃生机。究其原因,在于75年来我国金融业沿着党中央指引的方向,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激发了现代金融发展活力。

  我国金融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始于改革开放的恢宏序曲,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如市场化改革之双轮,驱动着我国金融业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行稳致远。历经风雨洗礼,从一株金融幼苗逐步成长为无惧风雨考验的参天大树。

  金融机构“脱胎换骨”,从追随者蜕变为引领者。1979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提出:“必须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 这一科学指引,就此开启了我国银行业从大一统向专业化经营的历史性蜕变,推动着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从濒临“技术性破产”到跻身全球金融舞台的巅峰。

  1979年,为适应“拨改贷”的需要,我国开始成立各类国有专业银行,将政策性业务与市场竞争主体相分离。然而,诸多因素如金融标准规制不规范、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以及资本金不足等,使这些银行积压了大量不良贷款。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冲击中国金融市场,让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濒临“技术性破产”。我国为此采取了紧急措施,发行特别国债,成立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接收和处置高达1.4万亿元的不良贷款资产。随着2002年第二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股份制改造成为金融改革的重点。党中央决定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进行根本性改革,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均剥离了不良资产,资本金得到大幅充实,并成功在股票市场上市。这些改革不仅为银行充实了资本金,而且构建了更为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显著增强了内部治理、风险控制与市场竞争力。自2011年起,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先后进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行列。如今,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银行体系及第二大的保险、股票和债券市场。市场化改革让大型金融机构焕发新生,构筑起抵御风险的坚强防线,使得我国银行业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风雨不动安如山”。

  在农村金融领域,农村信用社改革也在深入推进。1996年,农信社与农业银行实现了脱钩,并归口人民银行管理。面对农村信用社存在的产权关系模糊、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2003年起新一轮农信社改革全面启动。在浙江等八省份开展改革试点成功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改革聚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理顺管理体制、优化经营机制”等关键环节,有力解决了制约农信社发展的关键问题。改革引擎驱动之下,我国农信社激发出澎湃活力,发展能力和服务功能持续提升,对推动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方面,1994年国家成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随后10多年的时间里,这些机构虽然发展壮大,但也面临着业务不清晰、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等挑战。党中央在2007年的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一行一策”的改革原则,由中国人民银行主导对国家开发银行进行了资本补充和公司治理架构优化。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重要性愈发彰显。在多方努力下,3家机构的资本实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成为支撑国家战略的坚强后盾。

  穿梭在金融改革的这些历史节点之间,我们不仅见证了政策的变迁和金融体系的进化,更能体会到时代背景下的经济脉动。正是众多金融机构逐渐丰满的肌理,铸就了中国经济承受住了风浪的坚实基石。

  利率市场化“深水前行”,从“活市场”延伸至“惠民生”。在中国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的坐标体系中,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历史坐标,它牵动着整个金融市场生态的连锁反应。这场改革的序幕可以追溯到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利率市场化的方向。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颁布实施,利率市场化的土壤逐渐肥沃。1996年6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预示着利率市场化探索之旅正式起航。此后,中国人民银行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后短期”的战略,稳步推进改革,逐步实现了债券市场利率、境内外币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并没有阻断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伐,金融管理部门进一步拓宽了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边界。2013年7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2015年10月,存款利率上限终被打破,标志着利率管制基本放开,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然而,改革并未止步。201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推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利率市场化的新大门。贷款定价锚由贷款基准利率转变为LPR,深化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这一改革不仅打破了贷款利率的隐性下限,还显著增强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让实体经济感受到了融资成本的明显下降。与此同时,金融管理部门也着眼于存款端,优化存款利率监管,稳定银行负债成本。2021年6月,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计算方式发生变革;2022年4月,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应运而生。

  从LPR改革到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建立,利率市场化改革犹如一艘巨轮,正在金融深水区破浪前行。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LPR改革以来,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累计下行86个和90个基点。更为可喜的是,LPR改革后至2024年6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累计下降165个基点至3.65%;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累计下降201个基点至3.49%。这些数字背后,是实体经济对市场利率下降的切实获得感,是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的真实写照。

  汇率市场化“稳步推进”,从“两率并轨”拓展到“双向浮动”。改革开放以后,为配合外贸体制改革,国家建立了外汇调剂市场,并放宽了对个人用汇限制,逐渐形成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并存的局面。1994年1月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了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建立了分层、统一的外汇市场。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启动人民币汇率改革,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经过2007年、2012年和2014年连续3次调整,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日浮动幅度从3‰扩大至2%,中国人民银行基本退出外汇市场常态化干预,人民币汇率弹性显著增强。近年来尤其是在2015年“8·11”汇改之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目前,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的弹性明显增强,汇率预期总体平稳,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了基本稳定。

  这一路风雨兼程,我国金融业凭借日益深化的市场化改革,不断攀登新的高峰,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市场化改革成为推动我国金融事业蓬勃发展的磅礴力量。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我国金融业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不动摇,把红色血脉融入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洪流中。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国金融业自诞生之时就流淌着“金融为民”的红色血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金融机构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务实体经济的激励约束机制”,进行了战略部署。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75年红色血脉赓续不断,我国金融业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不动摇,把红色血脉融入红色中国,融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洪流中。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迅速承担起筹集社会资金、支持国民经济恢复重建,到改革开放后以金融活水推动着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再到新时代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提供强力支撑。75年来,我国金融业始终围绕党之所指、国之所需、民之所盼,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推动着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的历史性变迁。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统计,我国金融业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从2014年的81.43万亿元攀升至2024年4月的244.92万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

  这不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的生动写照。从发展普惠金融到助力脱贫攻坚,党中央的每一项决策部署,都有金融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从社区村落、田间地头到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国民经济的每一个角落,都有金融强劲有力的血液脉动。

  地处武陵山脉腹地的十八洞村,是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牵挂的地方。这里曾经是一片深度贫困的土地。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理念。以此为起点,金融机构开始一段10余年的金融扶贫奋斗历程,以金融之力撑托起这个小乡村的发展巨变。在金融活水的滋润下,如今的十八洞村摇身一变为小康示范村寨,成为乡村振兴的靓丽名片。这是金融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据统计,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国金融业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创新金融扶贫体制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支持、产品创新、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7100多亿元,扶贫再贷款累计发放6688亿元,金融精准扶贫贷款发放9.2万亿元,涉农保险累计为2.3亿户次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不稳定脱贫户提供风险保障3.5万亿元……这些沉甸甸的数字背后,映照出“金融为民”的闪耀光辉。

  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但金融业帮扶的脚步并未放缓。金融监管总局扎实做好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建立数据统计、监测分析、定期通报、督促指导等工作机制,不断完善金融支持政策,推动银行保险机构持续增加脱贫地区金融供给。3年来,银行机构向脱贫地区累计发放贷款19.7万亿元,贷款余额年均增长14.4%;其中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累计发放贷款超3万亿元;农业保险为脱贫地区累计提供风险保障4.3万亿元,年均增长7%;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累计发放2778亿元,支持脱贫户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651万户次。

  发展普惠金融和推进绿色发展,是新时代党中央作出的战略部署,这两项国家战略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新的时代答卷面前,金融业久久为功、笔耕不辍,交出了一份靓丽答卷。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近年来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截至2023年末,我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9.4万亿元,余额同比增长23.5%;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0.08万亿元,同比增长36.5%。这两项数据的快速增长,反映出金融体系正在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的多元化需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持续提升。在金融普惠覆盖面不断提升的同时,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的持续下降。随着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日益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成效不断显现,货币政策传导效率逐渐提升,推动社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2024年5月,我国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71%,比上年同期低25个基点,处于历史低位。这意味着企业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获得资金支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转化为人民群众可感可及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新时代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大踏步行进在中国式现代化康庄大道上,对金融服务质效提出更高要求。为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作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重要部署。这五个方向既是当前实体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也是金融创新的主要方向。

  金融是“国之大者”,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五篇大文章”是对传统金融功能的深化,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写好“五篇大文章”,将为实体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创新驱动发展,有赖于与之相适配的科技金融体系;绿色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绿色金融的助力;覆盖更多的小微企业和新市民,需要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的普惠性;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养老金融亟须扩容;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金融发展仍需不断深化……

  中央有部署,监管见行动,金融出成效。聚焦做好“五篇大文章”战略目标,金融业迅速凝聚起强大的发展能量。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并协同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证监会等其他部委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为银行业保险业做实“五篇大文章”提供了政策指引。从政策到监管,从市场到机构,从业务到服务,围绕如何做实做细“五篇大文章”,金融业拉开了新时代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跃升的创新序幕。

  一项项务实政策渐次出台,一个个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落地开花,金融“五篇大文章”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金融动力,驱动着中国经济航船向着更加壮阔的发展蓝海扬帆远航,彰显了金融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决心和智慧。

  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

  ——我国金融业统筹发展与安全,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不断夯实,以金融之稳扛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使命担当。

  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是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落实好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的各项措施”。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方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我国金融监管部门统筹发展与安全,严监管、防风险、治乱象、补短板,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对高风险金融机构实施“精准拆弹”,稳妥有序处置了我国金融体系中一批具有紧迫性、全局性的突出风险点。经过不懈努力,我国金融风险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金融业脱实向虚、盲目扩张态势得到根本扭转,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

  扫除脱实向虚迷雾,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一旦脱离实体经济,金融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容易酿成风险,导致金融乱象。近年来,针对资金空转和套利等问题,金融监管部门果断开展了市场乱象专项治理,全面实施资产管理新规,坚决清理了各种脱实向虚和盲目加杠杆的活动。数据显示,类信贷影子银行的规模较历史峰值大幅压降了约30万亿元。金融监管部门强有力的治理举措,不仅彻底扭转了部分金融机构脱实向虚的态势,将更多资源引入实体产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推动金融机构聚焦主责主业,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夯实防范化解风险的根基。

  改革化险稳舵前行,重点领域风险稳步缓释。近年来,聚焦重点领域风险,金融监管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引导、推动了对包商银行、恒丰银行、锦州银行等机构的改革重组、风险化解工作,重点领域突出风险得到有序处置。与此同时,农村金融领域的改革化险工作也有序推进。经历20多年改革发展周期的农信机构,逐渐暴露出发展疲态。部分农信机构经营发展困难、抗风险能力弱的弊端开始逐步显现,潜藏着较大的金融风险。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从2022年开始进一步深化农信机构改革正式启动。新一轮改革以省联社改革为重点,坚持“因地制宜、一省一策”的原则,旨在通过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我国农信机构逐步实现高质量发展转型。自2022年浙江省联社改制为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落下省联社改革“首单”后,截至目前全国已有7省区交出了改革“答卷”。近年来,监管部门通过机构整合、股权重构、市场退出等手段,扎实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一些经过重组的机构逐步恢复了造血功能,实现了稳健经营。中国人民银行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评级结果显示,截至目前我国高风险机构数量较峰值压降近一半。除了推动体制改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金融监管部门更加重视推动机构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从整治股东股权入手,加强了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出台了一系列监管办法,标本兼治,补齐监管短板,牢牢筑起金融安全网。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是2022年以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一环。围绕满足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防范化解行业风险这一政策主线,金融监管部门接连推出“金融十六条”“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等稳定房地产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促进房地产与金融良性循环。随着相关政策效果逐步显现,目前房地产行业尤其是优质房企融资环境明显改善。

  金融乱象得到根本遏制。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的出台,更是极大增强了齐抓共管、群防群治的综合治理格局。非法集资新发案件数量、涉及金额和人数连续多年来呈下降趋势。我国深入推进P2P网贷专项整治工作,P2P网贷机构全部停止运营,社会金融秩序逐步实现了“由乱到治”。同时,我国还注重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和教育工作力度,提高金融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通过建立健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等措施的实施,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筑牢金融安全之盾,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强大的金融监管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关键核心要素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最需要监管的领域”“金融监管要‘长牙带刺’、有棱有角”。近年来,金融监管总局坚决扛起强监管严监管的政治责任,全面加强“五大监管”,推动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体系,坚持“管合法更要管非法”“管行业必须管风险”,拉紧责任链条、优化分工协作,筑牢金融监管安全网。金融监管总局牵头建立监管责任归属认领机制和兜底监管机制,强化央地监管协同,形成防控金融风险合力。

  金融监管部门把党中央关于金融监管要“长牙带刺”、有棱有角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全面提高监管效能的实绩实效。聚焦“关键事”“关键人”“关键行为”,严格执法、敢于亮剑,坚决打击金融腐败和金融违法犯罪,激发金融机构防控风险的内生机制,从根本上、源头上把风险防范好、控制好、稳定好,筑牢风险“防火墙”。以零容忍的态度重拳整治金融市场乱象,大幅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切实增强监管震慑力和有效性。今年上半年,金融机构共收到3856张罚单,罚没金额合计12.91亿元。其中以银行保险监管部门开出的罚单最多,共3121张。同时,金融监管部门持续开展股东股权和关联交易整治,聚焦大股东操纵和内部人控制问题,严肃惩处违法违规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有力遏制股东股权和关联交易乱象。截至2024年6月,金融监管总局累计向社会公开六批次银行保险机构重大违法违规股东,起到了加大惩戒力度、严肃市场纪律、强化社会约束的良好效果。

  金融发展与安全犹如鸟之双翼,助力我国金融业在高质量发展的广阔天空翱翔,以金融之稳扛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使命担当。

  ……

  回首来时路,我们无比自豪振奋;踏上新征程,我们倍感责任重大。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历史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这幅壮美画卷的绘就,离不开作为“国之大者”金融之笔的增色添彩。

  历史长河奔腾向前,唯弄潮儿能勇立潮头。

  时代考卷常出常新,唯奋斗者能乘势而上。

  新时代新征程,让我们继续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努力开创金融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以更加砥砺实干的担当,坚定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奋力谱写金融强国建设的壮美篇章。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