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奔涌向前的时代浪潮中,民营企业始终是经济活力的源泉、创新突破的先锋。农行福建分行始终与民营企业并肩同行,以金融之力浇灌成长沃土,以智慧服务共拓发展新局。
暮春的金溪河泛起粼粼波光,两岸青竹掩映的厂区里,福建金牛水泥有限公司生产部部长郑桂华正俯身调试新型环保设备。仪表盘上跳动的数字让他露出笑意:“这套系统运转后,一条5000吨的水泥生产线,煤耗每减低1%,实物煤能耗降低近2000吨。”远处,光伏板阵列在阳光下泛起蓝色涟漪,与天际线处的云雾遥相呼应。这片山水间的工业图景,正谱写着一曲绿色转型的动人乐章。
作为年营收超52亿元的民营龙头企业,金牛水泥的转型之路始于6年前。“当时农行的客户经理送来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方案,把我们的技改计划拆解成可操作的融资模块。”福建金牛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章旭升回忆道。数据显示,2023年三明市规上工业能耗强度同比下降,而金牛水泥通过农行1800万元票据融资支持的技改项目,实现年节约标准煤20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种植11万棵冷杉。
农行三明将乐支行金融服务团队现场调研。杨淑婷/摄
“以前总觉得银行就是放贷款,现在发现他们更像技术顾问。”在中央控制室,郑桂华指着全自动配料系统说。透过落地玻璃,无人运输车正沿着既定轨道穿梭,智能机械臂精准抓取原料。这套由金融“活水”浇灌的智造体系,让熟料生产线人员从38人精简到15人,产品合格率却提升至99.7%。
金溪河见证的不只是设备的更新换代。“我们正在打造 ‘金融+产业+生态’的闭环。”当农行三明将乐支行行长曾庆斌第3次带队走访时,带来的不仅是“绿色信贷快速审批通道”,还有循环经济产业链图谱。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光伏发电余量可供给周边竹制品加工企业,水泥窑协同处置的固废来自县域医疗单位,这种产融生态圈每年可为县域减少3万吨垃圾填埋量。
农行三明将乐支行金融服务团队了解设备升级改造情况。杨淑婷/摄
夕阳将云母矿脉染成琥珀色时,章旭升感慨:“三十年前父辈烧石灰窑,总说‘冒烟就是冒钱’;现在我们追求‘不冒烟也能生金’。”
当金融创新的溪流汇入实体经济的江河,那些曾被视作“笨重”的传统产业,正蜕变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就像金溪河畔的晨雾终将化作滋润万物的甘露,这场始于山水之间的产融共舞,正在八闽大地上浇筑着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座。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